1、轨道交通大数据主要分为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内部数据包括静态和动态数据,涵盖地理信息、行业数据、专业数据等;外部数据则包括气象、活动、公共交通和社交媒体信息。这些数据的特点决定了在管理上需应对数据汇聚、集成、存储和检索的挑战。
2、青岛地铁数字信息化方向是智能运维。青岛地铁将数字化融入运营、维保、安检、用能各环节,构建智慧化运营管理和服务体系,逐步实现自动化、无人化,服务效率年均提升10%以上,支撑客运能力550万人次/日,达到全球轨道交通高效运营一流水平。
3、智能进站:如人脸识别、二维码支付等 智能调度与管理:人工智能算法可以计算每天客流量、天气情况,根据实时情况提前预警安排调度。智能运维和故障报警:通过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技术,监测轨道、车辆的信息。及时发现问题,预警,解决问题。
4、地铁BDMS系统是一个全面智能化的系统,可以提供高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乘客在轨道交通经历中的安全和舒适。
5、跟交通信息有关的所有数据整合到一起(比如车辆信息、地图信息、人员信息、违规违章记录信息等等),形成一个数据链,这样的就是交通大数据。
6、推动智能化与信息化建设: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推动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与发展。通过网络融合带来的大数据和信息共享,实现交通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进一步提升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1、验收专家委员会实地考察了实验室及环行铁道试验基地,听取了铁科院集团公司关于实验室建设情况的汇报,查阅了验收资料,经质询讨论,认为完成了建设任务,达到了建设目标,一致同意通过竣工验收。
2、通过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进行研发及中试环境子平台的建设。利用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打造面向轨道交通的下一代互联网子平台。电磁兼容国家认可实验室则建设轨道交通系统电磁兼容测试平台。电力牵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负责轨道交通牵引供电安全与质量控制子平台。
3、年4月10-11日,HT-7U正式通过了国家计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主持召开的HT-7U项目建议书专家评估会的评估论证。
4、国家信息中心软件评测中心是经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国家认监委认定的第三方软件评测机构。具有国家级计量认证(CMA)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实验室(CNAS)等权威资质。
5、截止2014年,学校设有50余个研究机构,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级质检中心,6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6、截至2015年12月底,清华大学正在运行的科研机构共317个,其中:国家实验室(筹)1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7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7个。
地面站软件工作原理有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指令下达、任务规划、数据可视化。数据采集:地面站软件通过与卫星通信,实时获取卫星传回的各种数据,包括卫星的状态、姿态、轨道、电量等信息。
WAAS(Wide Area Augmentation System)通过约25个遍布美国的地面参考站台进行工作,这些站台监控卫星数据并收集校正信息。主要站台位于两岸,处理卫星轨道误差、电子钟偏差以及大气和电离层对信号的影响,计算出精确的校正数据。这些信息结构与基础GPS信号兼容,任何启用WAAS功能的GPS接收机都能解析这些信号。
地面监控系统另一重要作用是保持各颗卫星处于同一时间标准—GPS时间系统。这就需要地面站监测各颗卫星的时间,求出钟差。然后由地面注入站发给卫星,卫星再由导航电文发给用户设备。GPS工作卫星的地面监控系统包括一个主控站、三个注入站和五个监测站。
GPS的空间部分和地面监控部分是用户广泛应用该系统进行导航和定位的基础,均为美国所控制;GPS的用户设备主要由接收机硬件和处理软件组成。用户通过用户设备接收 GPS卫星信号,经信号处理而获得用户位置、速度等信息,最终实现利用GPS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目的。
第3章至第6章分别深入研究了轨道列车的可靠性、维修性、可用性和安全性。可靠性包括可靠性设计、试验和数据处理;维修性涉及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和测试性要求;可用性则探讨了与RAMS的关联及提升方法;安全性着重于指标分析、事故预防和事故后的启示。
轨道列车的可靠性、可用性、维修性和安全性是列车运行安全和效率的重要保障。本文详细探讨了这两个方面在轨道列车工程中的重要性及其相关概念。第1章,RAMS概述,首先介绍了RAMS的基本概念,包括术语定义,以及RAMS组成与关系。RAMS工程的意义在于提升列车的性能,特点则强调了其在轨道列车中的应用和改进措施。
轨道列车的可靠性、可用性、维修性和安全性(RAMS)是铁路交通系统中至关重要的概念。该系统深入探讨了这些方面的理论基础,涵盖了RAMS的基本定义和原理,包括车辆在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及其成因分析。可靠性设计与试验是RAMS中的核心环节,旨在确保列车在长时间运行中能够稳定、高效地运作。
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机车柴油机、机车车辆维修和RAMS(可靠性、可用性、维修性和安全性)工程,为我国铁路主型内燃机车东风4型、北京型、东风8型和东风11型的设计、研制改进以及机车车辆维修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可靠性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起,董锡明先后担任了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多个研究室的主任,1986年破格提升为研究员,1990年成为博士生导师。他的工作重点在于机车车辆的RAMS工程,包括可靠性、可用性、维修性和安全性,对中国铁路主型内燃机车,如东风4型、北京型、东风8型和东风11型的设计、研制和改进起到了关键作用。